生态河北   ●   美丽中国     今天是:

要闻
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时讯要闻 > 要闻
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承德:50余年再造25个塞罕坝
发表时间:2018-03-02

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承德:50余年再造25个塞罕坝

 “再造三个塞罕坝”工程之一的千松坝林场项目区总面积557万亩,截至目前,已造林绿化105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到47.74% 王智慧摄

□记者郭峰李建成

七月的承德,是一片绿海。在南起长城沿线、北到坝上高原、东依七老图岭、西临大马群山的广袤山川上,或林木茂密、或绿草如毡、或清泉汩汩、或山花烂漫,处处彰显生态之美。

 50多年来,塞罕坝的精神力量,影响和感召着一代又一代承德人,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。”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在“弘扬塞罕坝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”座谈会上说。

在塞罕坝精神的感召下,承德市几十年如一日植绿不止,举全市之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,目前,全市森林面积从建国初期的300万亩发展到3360万亩,森林覆盖率由5.8%提升到56.7%,相当于再建了25个塞罕坝,被誉为“华北绿肺”。

强化生态支撑

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

塞罕坝,一座“美丽的高岭”。登上亮兵台举目远眺,一棵棵绿树犹如一个个卫兵,排成行、连成片、汇成茫茫林海。这里曾是一片荒漠,几代塞罕坝人50多年如一日,在平均海拔1500米、最低气温超过零下43摄氏度的环境下,从一棵苗到一棵树再到一片林,创造了荒漠变林海的绿色奇迹。

从地图上看,这片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就位于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。在当初造林最艰苦的时期,承德人民以发动干部群众捐粮捐菜、抢险救灾等多种方式,无私地支持着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。在塞罕坝精神形成过程中,承德人不仅是见证者,也是参与者,他们把塞罕坝绿色基因根植在骨子里,并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。

 “抬头望山秃,低头见河干,山地脱皮下河川,冲走沿河万亩田,大风一起难睁眼,一把柴火跑遍山。”因日本侵略者掠夺性采伐之祸,新中国成立时,承德生态环境已极度恶化。

不信青山唤不回,以塞罕坝精神为引领,数十年来,一代又一代承德人接力造林、护林、营林,植绿不止,久久为功。上世纪50年代,在全市重点林区相继成立60多个国有林场。上世纪80年代,开始在全国较早实行拍卖“四荒”、大户承包。上世纪90年代,在全国率先设立公益林,率先开展了林业分类经营改革,率先设立森林综合效益改革试验区。1999年,启动了“再造三个塞罕坝”项目。2006年,积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。2014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试点。

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,该市加强顶层设计,编制了《承德市造林绿化总体建设规划》,将全市划分为坝上防风固沙林区、北部水源涵养林区、中部水保经济林区和南部经济林区,因区设防,因区施治。

如今,承德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,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,坝上沙化面积减少到713万亩,比30年前减少36.8%,涵养水源能力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20倍,已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和先行示范区。

目前,该市正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,全面加强森林草原生态体系建设,大力推进“三北”防护林、京津风沙源治理、“再造三个塞罕坝”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建设,确保到2020年林地面积达到3560万亩,林木蓄积量提升至1亿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达到60%以上。

强化生态经营

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

滔滔伊逊河水自坝上发源,一路穿过围场、隆化南下,在双滦区汇入滦河。在双滦区伊逊山泉饮品有限公司,一股股伊逊河深层地下水被灌装成瓶装水,销往京津。目前,在北京市场,1吨伊逊山泉卖到6000多元,价格是粗钢的两倍。

一棵树就是一台制氧机,一片林就是一个蓄水池。繁茂的森林,优质的水源,不仅给承德带来了绿色的生态环境,也催生出更多绿色的新兴产业。该市坚持把生态资源作为宝贵财富来看待,作为经济要素来谋划,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,积极开发生态,科学经营生态,通过发展生态实现生财聚财、涵养水源、拓展财源。

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该市突出发展文化旅游、医疗康养、大数据及电子信息、新型建材、节能环保、天然山泉水、清洁能源、食品医药、先进装备制造以及现代物流等十大绿色产业。

目前,承德已引进天然山泉水产业项目21个,年产能达到320万吨,全市发展尾矿综合利用企业100多家,产值逾400亿元的承德食用菌、中药材、错季菜、林果等绿色品牌叫响京津,清洁能源年发电量超过50亿千瓦时。2016年,全市“十大绿色产业”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%,超过了传统的“两黑”(黑色金属采选及黑色金属冶炼)产业10个百分点,主导产业完成绿色转变。

积极推动生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,改变森林经营模式,加快建设森林公园、湿地公园、推动全市森林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。实施草地生态综合治理工程,完成草地治理663万亩,占全市退化草地的57%。全市共建成自然保护区10处,面积451.6万亩,占国土面积的7.62%,建成国家森林公园、湿地公园40多处,面积300多万亩。

创新生态文明机制建设,压实生态保护责任,委托中科院编制“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”,资产总额达19.4亿元,成为全国首个公开自然资源资产的地级市。

同时,借助京津市场,积极推进跨区域用能权、用水权、排污权、碳排放权等生态产品交易,与北京合作建立全国首个跨区域碳排放交易平台,累计完成碳汇交易6.9万吨,收益254.1万元,完成排污权交易155笔,收益2370万元。

强化生态扶贫

走生态生财双赢的绿色扶贫之路

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张家湾乡巴头沟村,漫山遍野的果树充满生机。2011年,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;2016年,人均纯收入超过14000元。巴头沟村的创富秘诀就在于这一棵棵“123”苹果树。

在既要涵养水源,又要脱贫攻坚的双重压力下,承德把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来看待,积极寻求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、富裕百姓的结合点,着力提高扶贫攻坚的“绿色”含量。

该市瞄准生态农业、功能农业发展方向,大力发展林果、蔬菜等九大特色扶贫产业,打造了百万亩经济林、百万吨食用菌、百万亩中药材花海、百万头优质肉牛、百万只优质肉羊等“五个百万基地”。同时,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7家,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7.3%

将发展壮大经济林果业作为兴市富民的重要任务,按照“一带四区”进行布局,推广林果、林苗、林药、林草间作套种和林下养殖等生态经济模式,实施风沙源治理、水源涵养、水保经济林、特色经济林四大工程,建设苹果、板栗、山楂、山杏、沙棘、花卉中药材、园林苗木、时令果采摘等八大富民基地。目前,全市经济林已达到925万亩,占有林地面积的1/4,全市农民年人均林果收入近3000元。

将乡村旅游、美丽乡村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,在景区周边、高速公路和国省道路沿线确定了100个特色旅游乡村,其中重点打造46个体现“原汁原味、品质品味、故事趣味、自然韵味”的旅游精品村。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,重点打造了9个精品片区和15个特色小镇。引进首旅寒舍、中青旅、国旅、首农等29家战略投资者,签约美丽乡村建设项目63个,计划总投资254亿元。

围绕把沉睡的绿色资源转化为绿色发展的资本,该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,市和各县区全部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,盘活了土地、林地、宅基地资源。大力推广“反租倒包、股份合作、产业链协作、专业合作社带动”等模式,让贫困户依靠产业稳定脱贫。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,将林木、草场等集体资产量化为股份,实现资产变股权、村民当股东。目前,首批47个村的改革全部完成,133个村正在实施。(编辑:樊红辰)



来源:河北日报
作者:
冀ICP备2021029029号-1
促进会地址: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石中路375号金石大厦B座304室   电话:0311-86964236/0311-86962760 监督电话:0311-86964236
网站服务地址:石家庄市新华区313号   邮 箱:hbstwmw@126.com